您所在的位置:广州市黄广中学 > 全面教育 > 品德教育 > 挫折教育 > 开展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开展中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子女家庭和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当然也有明显的弱点,如溺爱过多,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较差。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会碰到失败和挫折,尤其是孩子,他们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能力十分有限,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挫折和挫折教育的涵义
  心理学上认为挫折是指人们当趋向既定目标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状态。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挫折就是快乐原则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造成的。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挫折情境,就是使个体活动受到阻碍的环境、情境;二是指挫折感受,就是个体活动受阻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所谓挫折教育,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教会他们效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二、国内外挫折教育的现状对比
  在挫折教育方面,国外与我国有明显不同。据了解,在美国两三个月的婴儿,他们就可能被父母扔进水中学游泳,结果孩子并没有被呛被淹,几次反复翻动之后又浮出了水面,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浮出水面的时间越来越短,游泳的本能也越来越大。经过多次类似的挫折教育,孩子从小就懂得了自己想办法处理挫折,从不依赖他人,锻炼了独立处事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精神。这在我国孩子培育中是难以理解的。


  据一位权威调查表明,中国大陆学生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低于美国和日本(中国为17%,美国为44%),而日本最高为65%。为什么日本学生的心理素质比中国青少年高出那么多?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挫折教育。


  日本的家长和老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而且注意付诸于实践。日本为培养青少年具有当代社会所特别需要的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采取了许多方法:如让孩子独自到无人岛上去生活,到野外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让孩子适应山村留学生活等。


  在我国,尽管各小学都组织夏令营、军训等,对培养小学生独立生存和抗挫折能力起了一定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些训练之后很少有相应的环境对其加强和巩固。家长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学生对老师的过分顺从,都剥夺了学生受锻炼的机会,短时间的锻炼会很快被遗忘,锻炼实际上也就没有达到效果。1992年8月中日两国举办的“中日儿童联合探险夏令营”,两国孩子家长的不同教育方法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孩子在这次夏令营探险中打了败仗,不是因为中国孩子笨拙愚昧,而是中国孩子意志脆弱,自立精神和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太差,孩子吃败仗是必然,究其根源还是在我们的教育。


  三、实施挫折教育的迫切性
  近年来,人们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有优越感,争强好胜,个性十足,但又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出现这些情况,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缺乏“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教育者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1.家庭结构的变化使挫折教育更为必要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普遍实施,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小型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引起孩子家庭社会地位的激剧变化。在物质生活优裕的现代家庭环境中,仅有的一两个孩子往往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精心安排,细心呵护,百依百顺,溺爱至极,而孩子更是唯我独尊,娇弱无比,容不得半点的不满和伤害,致使孩子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愿意也不可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排除,依赖心理十分强烈,适应社会能力让人担忧。


  2.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挫折教育更加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这为孩子的奢侈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加之社会上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面诱惑,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极力追求攀比炫耀的生活。另一方面,这种富有的生活使得许多孩子养成凡事都依赖他人的坏习惯,遇到困难挫折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丧失了吃苦耐劳精神,没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和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极易被困难挫折击败。


  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